【奋进师院——2025暑期进行时】学校受邀在首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叁十人高端论坛”作主题报告
8月20日,首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叁十人高端论坛”在喀什大学开幕,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刘丙利教授受邀出席并作主题报告。本次论坛由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院、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西藏大学教育学院及中国人民大学民族心理与教育研究基地联合发起,吸引了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以及6家学术期刊的37名专家学者参加,共同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开幕式上,与会代表共同发起倡议,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联盟”,旨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聚焦“大教育”格局构建,推动教育共同体建设、资源汇聚、学术研究深化和交流机制完善,凝聚全国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常态化学术机制。
在大会主题报告环节,刘丙利以《“工具-关系-价值”框架下的后智能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题作大会发言。他从“工具—关系—价值”的理论视角出发,深刻分析了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背景下民族团结教育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他指出,后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不仅作为技术工具和生活方式深度介入教育过程,更在潜移默化中重构了教育主体、教育关系和教育价值体系。刘丙利系统阐释了后智能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四大挑战”:教育主体的消解、教育内容的异化、教育方式的惰化以及教育协同的割裂,并结合现实案例,强调了保持教育独立性与价值导向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以人工智能的智能性、适应性和进化性为支点,构建跨主体、跨区域、跨文化的教育交互机制,推动小课堂与大课堂、校与社会、企事业以及大中小学教育的一体化协同,从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深度内化与外显化。报告最后,刘丙利呼吁学界与教育实践界携手并进,把握技术赋能的机遇,形成高校、基础教育与社会治理的多维联动,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国家民委理论研究司二级巡视员孙国明、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副司长胡炜(视频致辞)、喀什大学党委书记丁邦文等领导和专家出席论坛并发表讲话。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此次论坛的召开为全国范围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搭建了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为边疆地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教育模式注入了新动能。
摄影:喀什地区融媒体中心
供稿审核:刘丙利
审稿、编辑:侯伟、张淑芬
终审:孙磊